切换风格

伦敦 星空 加州 晚霞 绿野仙踪 简约米色 简约黑色 城市 粉色心情 薰衣草 龙珠 白云 花卉 雪山
回复 3

4万

主题

4万

帖子

413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铜币
302233
银币
372898
古代男医生如何给女性看病?[复制链接]
 1863     3
发表于 2015-12-8 03:27:18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女性患者就医,如何保护隐私一直是一个社会话题。古代医生诊疗有望、闻、问、切即所谓的“四诊”。在讲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医生如何为女患者看病?

宫嫔以下有疾古代医生基本上都是男性,在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讲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背景下,古代一直有“女病难医”、“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女人” 的说法。特别是皇帝后宫的女病人,男医生尤其“碰不得”。即使病得再重,也不能随便请男医生进宫去为女患者看病。而且,历朝历代都有规范后宫女人就医行为的规矩。


“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六月,命礼臣议宫官女职之制时特别规定:“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宫。”可见,嫔妃生病只能根据病情让医生开药方,即所谓“以证取药”。 朱元璋如此这般,初衷是“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根本上还是考虑后宫女人的隐私。即便医生被允许进入后宫看病,也有极严格的规定。

孝慈皇后患乳疾 道士悬丝诊脉

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成祖朱棣的孝慈皇后患有乳疾,不少名医诊后都不见效,皆因无法直视,诊断困难。有一天来了一位道士,说能治好皇后的病。但这道士只能远远地站在门外,不能进入皇后的房间。如何切脉?这道士想出了一个法子,让人在皇后的手腕缠上一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判断皇后的脉象。
朱棣为了测试道士医术的真假,暗中将丝线先后绑在皇后的玉环上和猫脚上,结果都被道士识破了,结果道士真的治好了皇后的病。这个传说既说明道士的医术相当高明,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男医生给高贵妇女看病的难度。
民间女性同样有封建礼教的禁锢,女子生病特别是患了妇科疾病往往羞于启齿,或语焉不详。有的女病人宁愿病死也不愿意公开隐私。元明善的《节妇》中,记载了一位乳房生疮溃烂的寡妇马氏,由于拒绝男医生治疗,最终丧命。马氏说:“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

“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
古代看病,有“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就医模式。“走出去”就是去医生家里就诊,但女人生病了,更多是“请进来”,把医生领到家里看,以方便医生的望、闻、问、切。这时候,女病人仍不能直接给医生看,要用东西“隔”一下,以遵从“男女授受不亲”的信条。即便可以出来见男医生,女病人也要用纱巾或扇子“蔽面”。
普遍的情况是,家人会在病床前设纱帐,也有的在闺房外挂帷,医生透过纱帐观察女病人的气色、舌象等,完成“望诊”的程序。
明代名医李梴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总结出一套古代医生行医的行为准则,其中提到给女患者看病的如下注意事项—— “如诊妇女,须托其至亲,先问证色与舌及所饮食,然后随其所便,或证重而就床隔帐诊之,或证轻而就门隔帷诊之,亦必以薄纱罩手;寡妇室女,愈加敬谨,此非小节。”李梴还特别指出,遇到女病人家庭困难,医生要“自袖薄纱”。

元末名医用“脱衣法” 治疗女患者

保护女病人的隐私是古今医生的职责,也是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但在古代,竟然也有医生故意曝光女病人隐私来治疗女患者疾病的。元末明初时江苏武进名医徐迪,还曾用公然脱去女病人衣服的怪招治疗过一位女患者。
据《武进县志》记载,有一妇人得了怪病,“仰而不能俯”,家人找徐迪诊治。徐迪不是开方,而是当着众人的面动手脱去女人的衣服。最后脱得女病人只剩下内衣,此时“其妇不觉用手力护,因得俯”。 上述医生有意曝光女病人隐私,乃是心理疗法中的“羞辱法”,利用女病人害羞怕辱、看重隐私的本能,有意曝光患者隐私,让她产生耻辱感,激她产生短暂、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与行为,达到治病的目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99俱乐部的发展离不开您的帮助,有好的建议或意见请到【意见反馈】版块告诉我们哦!

0

主题

1万

帖子

917

积分

3级会员

Rank: 4

铜币
917
银币
0
沙发
发表于 2021-4-1 22:08:3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啦!!!
99俱乐部的发展离不开您的帮助,有好的建议或意见请到【意见反馈】版块告诉我们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 99热久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论坛最新地址,久久热人自己的论坛  

GMT, 2024-11-24 01:5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