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霍建华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内中有个情节,一清朝亲王的,为讨好袁世凯,欲将自己的女儿作为礼物,送给袁世凯的儿子和亲,至于是袁克定还是袁克文还是哪个,没说,反正,她不愿。还跟男主讲,这种事,汉朝王昭君做过,唐朝文成公主做过,现在,轮到我了。 虽然她这和亲二字,跟咱从历史书里学来的不一样,用唐中宗李显在嫁金城公主时的诏书上的话来讲,和亲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无论是从刘邦以宗族女与匈奴和亲还是最为著名的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同吐蕃和亲,其目的,皆为以婚姻来减少边境冲突,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而和亲女自身,则很为身不由己——当然,从此角度而言,电视里这个格格,保的虽不是边境案例,却也有其父亲结交袁世凯这个大清王朝顶梁柱的目的,如果将她所讲的和亲二字,打个引号,未尝不可。
这格格不愿“和亲”,或许是因她为人洋派,想讲究个恋爱自主,婚姻自由,不愿自己人格受损,变成一个礼物送来送去,跟生活之苦,没有关系。 中国古代的和亲,除去那些民族和解、减少战事的宏大叙事,和亲女们,虽然嫁为异族上层人物,或许可以继续锦衣玉食,但在生活上、在情感上,是不是受了很多苦呢? 先讲王昭君。她本是平民女,进宫之后,按着传说故事,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以画工画像的方式,挑选女子侍寝。王昭君不愿贿赂画工,于是被画得姿色一般。匈奴求亲,元帝便让昭君出塞。叫过一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后悔不迭。从此事故我们可知,元帝之所以让昭君嫁匈奴单于,因其根本她不是他的菜,根本不怜惜她。然见她美艳动人,又悔之晚矣。亦证明,匈奴,不是个好地方,自己喜欢的女子,绝不能送过去。从一些王昭君出塞的画作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穿着厚棉衣,抱着琵琶,一脸哀怨的形象,当然,背景里,少不得大雪纷飞以及南归的大雁。果然,到了匈奴,父死要嫁子。王昭君请求归汉,汉成帝给了三个字,“从胡俗”。王昭君有什么办法呢?只得忍受。
再讲讲刘细君。他是汉武帝宗族之女。和亲之事,还在王昭君之前。她嫁与乌孙王,以达成刘彻联合乌孙抗击匈奴之愿意。刘细君到了乌孙,很难适应,思国不已,写下,“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悲秋歌》,两千余年后读来,还替这个吃不惯住不惯的女子,感到心痛。同王昭君一样,她也在丈夫死后二嫁,嫁的竟然是丈夫的孙子。她也上书请求归汉,得到的,也是“从胡俗”。她暗流了多少眼泪,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为唐朝与吐蕃之和平做出贡献的故事,在咱的历史教科书里,是浓重的一笑。后来的金城公主,亦让两国“和同为一家”。但历史书中,只及大事不及个人。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在吐蕃的生活,有多美好呢?其实从《新唐书》中的一句话看得很清楚——仪凤中,吐蕃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事——武则天舍不得太平公主到吐蕃受苦,于是想了个办法,将她留在了长安。
按说,武则天那般强大,为何都要搞这种小动作呢?看来,当时吐蕃对唐朝之军事压力,确实很大——和亲女们,以一己之身,而消弥兵祸,用现在的话说,抵得上十个师啊——他们受点苦,免去无数男儿变成冷月之下的枯骨,这样的事,相信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老百姓看来,都很值得。 和亲女们的想法,则没人在意,或者,在意不了了。
|